為爭取紓困,DRAM老闆紛紛表示願意配合落實肥貓條款「減薪」、「停薪」,但救不救DRAM,關鍵不在肥貓,而在競爭力。要確定產業有競爭力,政府才能投入資金,否則投入再多錢,只是讓窟窿更大,沒有實質意義。
金融海嘯衝擊使DRAM產業陷入困境。在政府紓困機制下,只要企業繳息正常、營運正常,便可獲得貸款展延半年,或進一步變更授信條件,包括降息、只繳息不還本等,問題不大,多數銀行也願意配合政策。
最大的難題,反而是DRAM需要增貸或增資來挹注資金。換言之,DRAM產業需要政府直接注入資金,或協調銀行團增撥貸款金額。
站在銀行授信立場,除非企業有新的資本投入,此刻要銀行增貸並不容易;國發基金對於是否拿錢投資DRAM,也持審慎態度。
不論是銀行團或國發基金,最在意的就是風險。政府要思考的重點也是投入資金救DRAM究竟會成功,還是讓風險更擴大。
包括DRAM產業前景在那裡、DRAM技術牽涉美國等國外廠商,未來這些技術有無可能在台生根、產業競爭力能否提升至足以跟韓國競爭,這些都是政府相關單位必須深入評估的問題。除此,政府一旦選擇注資特定DRAM公司,對其他未獲注資者,企業間的競爭是否公平,也須整體考量。
因此紓困DRAM並不是只給錢,或只要求落實肥貓條款的問題。肥貓條款說穿了是基本道德,但產業有無競爭力,不能只看肥貓條款。
企業本身也有責任落實技術生根、強化競爭力,解決外界對其產業前景疑慮,再進一步談政府要如何「錢」進DRAM,才會比較有說服力。